职业卫生检测用人单位应提供的主要资料及用途
在用人单位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时,为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用人单位应提供一系列详细且全面的资料。以下是用人单位应提供的主要资料及其用途,并逐项说明不提供或提供不全可能带来的影响。
1. 用人单位概况
-
用人单位名称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用人单位注册地址及工作场所地址 -
所属行业 -
经济类型 -
企业规模 -
产品及年产量 -
在册职工及劳务派遣人员数量 -
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姓名 -
联系人姓名和联系方式
-
用于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确定危害因素识别及检测范围和对象。 -
便于技术服务机构与用人单位沟通联系,安排检测事宜。
-
可能导致技术服务机构无法准确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影响检测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
沟通不畅可能导致检测工作延误或中断。
2. 工程技术资料
-
用人单位主要原辅材料名称、成分、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SDS)与用量 -
总平面布置图 -
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图 -
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及其产量 -
辐射源项(这些源项包括但不限于放射性同位素、工业探伤及X射线机、加速器等) -
生产岗位(工种)设置、人员配备及工作制度 -
职业病防护设施种类、数量及分布图 -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配备情况
-
用于分析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确定检测重点。 -
评估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有效性,指导检测点位的设置。 -
了解岗位设置与人员配置详情,旨在确保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全面识别及检测能够覆盖到每一位相关员工,防止因任何遗漏而导致职业健康管理出现缺失,同时保障企业在应对职业病相关争议时,能够充分履行其举证责任,避免合规风险。
-
无法准确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可能导致检测遗漏或偏离重点。 -
无法有效评估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效果,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岗位和人员信息不全可能导致检测对象覆盖不全,影响检测评价的全面性。
3. 用人单位最近1次定期检测或职业病危害评价资料
-
最近1次定期检测报告或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
-
用于对比历次检测结果,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变化趋势。 -
参考以往评价资料,优化本次检测方案,提高检测效率。
-
无法对比历次检测结果,难以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变化情况。 -
缺乏参考依据,可能导致本次检测方案不够优化,影响检测效果。
总结
不提供或提供不全相关资料,将严重影响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甚至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失真,无法为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有效指导。因此,用人单位应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技术服务机构,提供完整、详实的检测资料。
分享